Sunday, March 28, 2010

鹿死誰手

平面媒體一面倒向黃廖,認定翁詩傑處境最不妙。可是選舉的弔詭就是投票箱不打開,誰也難以預測得准。黃廖未必一定勝,翁詩傑未必贏不了,這就選舉遊戲可愛之處。鹿死誰手,還得看328投票結果。

馬華有得救嗎?

不管誰主皇朝,誰勝誰負,馬華內鬥將沒完沒了,誰是「末代皇帝」,它會否從此殘陽日落西山,又或是東山再起,再造輝煌?讓我們拭目以待。

Friday, March 26, 2010

馬華拒絕金錢頭家政治

近傳黨選出現金錢政治,無異是馬華面臨最嚴重的警號。如果有一天連競選中央代表也要以錢交易,那麼,像巫統競選一個區會主席職得耗費數百萬令吉的事,難免不會發生在馬華身上。

馬華公會的另一面

陳禎祿在日本佔領時期躲到印度,與英殖民主義者關係密切,在日本投降前,陳禎祿就創立了「海外華人協會」,寫信給當時的殖民地大臣,說他從印度回馬後,將成立一個華人協會,以「爭取馬來亞華人的利益」。這正符合了英殖民主義者的長遠利益與願望。

尼采的精彩

尼采不否認西方現代性的成果,但還是要指出於精神上,人們其實已墮落了好久,淪為理性和道德的奴隸。他對於理性和道德的批判,不是憤青般膚淺的亂吠,也不是詩人般濫情的哀嚎,而是相當深刻、細緻和精確的診斷。

Thursday, March 25, 2010

越鬥越露底

90年代林良實授旗給當時任副內政部長的黃家定全面出擊「滲透」華團,先把爭取多年不得的「堂聯」(現稱華總)社團註冊批示,並在第一屆選舉中棄文(沈慕羽)取商(林玉靜),一繩牽牛頭,再結合其胞兄在商聯會的人脈,由點到面地把各商會、華堂、留台聯總、七大鄉團、鄉聯青等結合,上船出海辦華社交流會,在華團建立了各團體的代理人制度基礎,製造「擺平」華社之象。

Wednesday, March 24, 2010

集權與分權

分權可促進地方間的政策競爭,讓草民有用腳投票的選擇,激發地方積極性、靈活性,抑制專制,促動地方發展。中國後來被西歐超越,原因便在於西歐源於封建體制的多元格局,使科技、工商、文藝等有競爭、制衡與相互促進的動力。在大一統的中國,海禁令一下,航海與工商業前途便因此斷送,代價不可謂不大。

Saturday, March 20, 2010

我的呼喚,為了國中

在我的查訪中,我發現國中校長、師生家長都很愛護華文。多年來,就我所知,國中生幾乎100巴仙報考SPM華文科。他們這種自愛自強、默默耕耘的精神令我們非常感動,我在這裡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也會在能力所及,呼喚大眾表達對他們的關心


Friday, March 19, 2010

轉贈捐款

這筆錢原本捐給愛極樂華小,可是該校董事長吳奕新與董事部法律顧問古乃光指這筆錢暨「敏感」又不符合校方籌款程序而拒收,武吉波浪華小才有機會受惠。


Tuesday, March 16, 2010

火紅歲月的記錄

大罷課雖然以失敗告終,數百位同學被犧牲了,他們或鋃鐺入獄,或被開除學籍,或被驅逐出境,或受警告。大部份同學無怨無悔昂然面對,只有極少數寫悔過書向當局求情。他們的犧牲和付出是值得的,他們的果敢行動,為民族教育畫出輝煌壯麗的一頁,為南大史譜寫可歌可泣的篇章。


Sunday, March 14, 2010

統考文憑與獨中品牌

都半個世紀了,獨中在最困苦的時刻都熬過去了,當初要求政府承認統考文憑對我們的確至關重要。但是,最關鍵的時刻都已過去了,對獨中來說,現在承不承認統考文憑已不是獨中生存與發展之關鍵。大勢所趨,教育已走向國際化,承認統考對獨中當然是錦上添花,不是什麼開恩與施捨。


Friday, March 12, 2010

东方日报:地方選舉:民聯到中央的執政之路(上,待續)

放諸世界民主政治的發展史,地方政府與地方自治的良窳,才是中央政府良好施政的指標。在我國,一個市級城市的升格,代表市民納稅能力達到2億的指標,有納稅義務,就必須有投選代表市民利益的議員的權利。


东方日报:別戴上有色眼鏡看捐款

當局曾禁止反對黨的檳州第二副首長到學校主持頒獎儀式,卻無視執政黨正副部長到學校頻頻亮相。把學校政治化的罪名加諸反對黨,自己卻可逍遙自在,此種雙重標準已屢見不鮮。

东方日报:選擇性接受捐款的華小

我們不希望該校董事會是基於倪可敏所說的「有人以政黨身份成為學校董事,把教育政治化」而開了這項破天荒的不良先例,但是有政黨背景的人在華團擔任要職日益普遍化的今天,華團領導人因個人政治背景而影響華團正常操作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華社不應掉以輕心。

东方日报:俊傑如雲,哪需招賢?

問題在於,黨內的人才遠比內閣的椅子還多,有翁派有蔡派有廖派有黃派有青黃不接派。《東方》的新聞就說,「在形勢大好下,蔡派接獲多方人馬欲加入其陣營的意願」。而且,既有「中委狀元」,自然還有榜眼和探花。

Thursday, March 11, 2010

東方群英會:亂政突圍術:攻其所不守

而《孫子兵法.虛實篇》裡更有談到「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而巫統本來就是赤裸裸不談民主化,只以效率和穩定來合理化其一黨獨大。以民主改革口號起家的民聯,面對種族論述掛在嘴邊的政敵時,最好的反擊武器是什麼,早就不言而喻。

东方日报:308後的反省檢討

308大選一舉突破華人不投月亮、馬來人不投火箭的框架,為我國的新政治奠基。308後人民不止思維上改變,也勇敢的以行動捍衛之,趙明福事件不分種族的申冤和支援便是一例。人民的思想觀念進步了,政黨和政治人物呢?

羅志昌

我國308政治大海嘯後的政治情勢和過去相差甚多。308政治大海嘯後兩年間,國內發生不少重大事件,這當中包括釋放在內安法下拘留的興權會領袖、回巫會談、牛頭示威、趙明福事件、巴生自貿區醜聞、英化數理示威、霹靂州樹下州議會會議、反內安法大示威、使用「阿拉」字眼的爭議以及八場補選等等,這些事給人民不少啟發,也給各政黨和政治人物極大的壓力和教訓。

回過頭來檢視這兩年,令人鼓舞及欣喜的是,幾宗在有心人和《馬來西亞前鋒報》有心操弄下似乎一觸即發的事件,如牛頭示威和「阿拉」爭議等等,雖然到了焚燒教堂和丟豬頭的地步,但各族人民卻展現了高度的智慧,沒受到有心人的影響。民眾一眼看穿這些醜陋的政治技倆,冷靜地對待,避免了緊張局勢的出現。

308大選一舉突破華人不投月亮、馬來人不投火箭的框架,為我國的新政治奠基。308後人民不止思維上改變,也勇敢的以行動捍衛之,趙明福事件不分種族的申冤和支援便是一例。人民的思想觀念進步了,政黨和政治人物呢?

看看聲稱要改革的巫統,朋黨貪腐仍舊橫行,有人形容那是一個共享和共患的結構,早已根深蒂固或「遍地開花」,因為牽一髮動全身,他們之中誰也動不了誰。在族群關係方面,巫統更變本加厲,峇東埔補選時攻擊安華將組「豬內閣」至「阿拉」爭議等,和以前比較,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再看看《馬來西亞前鋒報》的嘴臉,實在是讓人反胃。

308後,宣誓「巫統不改變就要退出國陣」的馬華和民政黨,一個全心全力投入利益鬥爭,無閒也無心從事其他事;另一個則連黨主席相片被踐踏也無法吭一聲,現在領袖受委當官卻無事可做。

民聯方面,308後有所表現,政策上獲得不錯的口碑,也遵循開明多元的路線。其對華印學校的撥款和「阿拉」字眼爭議事件的立場,有目共睹。但效率和組織上仍有待加強,近日發生的議員素質問題,更是需要反省檢討。

东方日报:吃不到的葡萄,酸的!

地方政府和地方建設有沒有改進?政府在社區的服務有沒有提升?生活在社區的小市民最清楚,不是高高在上,沒有下巡的官老爺能夠評斷。

李書禎

一年一度308,沒有紀念婦女節100週年,皆因大家都說「婦女能頂半邊天」,99年的女校也不要了,似乎大功告成,很平等了。有鑒於此,婦女節也沒什麼好紀念的,就交給市場去慶祝,刺激消費反而對國家經濟有一點點幫助。

我比較愛看308民聯執政兩週年,檳、雪兩州公佈政績。林冠英發佈該州轉虧為盈,要求選委會舉辦地方政府選舉;郭素沁則公佈雪州外資投資額突破40億目標,達到67億令吉,僅次於砂州;大臣卡立也宣佈與檳州一起推動地方選舉,這可是皆大歡喜的好消息。但檳州丁福南和雪州莊禱融似乎並不認同。

丁氏說,州政府「轉虧為盈」的說法,是企圖欺騙教育程度不高的選民,與經濟表現沒關係;景氣不好,政府更應把錢拿出來發展,以刺激低糜的經濟,不應像企業那樣有「盈虧」觀念…咋聽之下,好像也很有道理。問題是——中央沒有撥款發展地方經濟建設,連旅遊部的撥款都另辟途徑之際,檳州為「東方花園」停止虧損在先,有何蒙騙人民之虞?

莊禱融批雪民聯「賣花贊花香」,還藉著劉天球警告一些縣市議員自以為是,來鞏固本身的觀點。實際上,州政府所通過的政策,並不一定獲得州內國、州、縣市議員的認同,因此常常會出現有不同意見。但這卻反映過去國陣從國州到地方穩穩執政,只有一言堂,縣市議員都很聽話,大家合作無間,似乎到了可以說一不二地隻手遮天的地步。難怪,市議會官員就曾說:「你們來了後有很多新點子和討論,以前市議會會議少有辯論,很快開完啦!」

地方政府和地方建設有沒有改進?政府在社區的服務有沒有提升?生活在社區的小市民最清楚,不是高高在上,沒有下巡的官老爺能夠評斷。國陣過去興建廉價組屋所負擔的賠償金、撥地給裙帶朋黨建美食中心而市議會沒收入的惡果,現在都由市議會默默地承擔著,人民連查賬都沒機會,當然不知道。

「賣花贊花香」是正常的,關鍵在,花香自然傳千里;我說:「吃不到的葡萄,酸的」,也很正常。

民聯黨團在全國舉辦慶祝活動和講座,出席者的多寡,展示了群眾的力量。然而,其中甲洞和甘榜峇魯蘇萊曼俱樂部的兩場講座,仍然受到警方「關照」,驅趕群眾並禁止民聯領袖發言。民間再訴求言論和集會自由都是徒然白費功夫,這是警方維護「國家安全」的硬道理!

如今,首相納吉以恢復地方議會選舉無助於改善公共服務,而否決檳、雪的倡議,讓我驚歎!不過,冷靜思考一下,這更加強了我的信念:人民期望提高公共服務的素質,更顯示了民聯入主布城的重要性。

东方日报:納吉當然不出席!

還是6日的大會精彩。各報報導,這是馬華創黨以來,第一次沒有國陣首號人物,即首相納吉出席主持開幕的大會。不但首相沒來,甚至從前諸位前總會長和友黨代表也不出席。

湯毅

3月6日的馬華大會,聽人傳說,聽電台,看電視都說,場面冷冷清清。是古代怨婦的「淒淒慘慘慼慼」的真情,還有人指這是這個所謂「世界第三大華人政黨」提早到來的《2012》大海嘯!

早一天,一班小哥們大發了丈夫氣:說不出(席)就不出(席)!結果,搞到負責主持的署理團長馬漢順行政議員「一棟都無」。不過,馬議員是醫生出身,雖有氣也順利往肚裡吞,無礙。何況,在另一個「能頂半邊天」的場合裡,350位代表扳回了一局。不但大會開成了,而且,還熱鬧極了:有吵、有鬧、有罵、有哭。可惜,少了一樣開會的目的:有商有量有決定。

而會場的對面的大餐館,另一邊的大姐不計成本,正擺好了菜席:姐妹們,來吧,吃飽了好算計。只不知道有不出席的小哥和出席的小姐酒醉飯飽之餘,坐上了名貴的汽車,小夫妻是相顧一笑呢,還是「回去才跟你算帳」!

還是6日的大會精彩。各報報導,這是馬華創黨以來,第一次沒有國陣首號人物,即首相納吉出席主持開幕的大會。不但首相沒來,甚至從前諸位前總會長和友黨代表也不出席。最氣人的是,那些專會看風使舵的華團代表也不見蹤影,他們不是早就約定會到場的嗎?

有人火了。「媽的」自然少不了。小姐、太太的當然沒這樣粗,但也忍無可忍。來自馬六甲的某女士就連納吉首相也不怕:「納吉不來是錯誤的,枉我們對他這樣忠心。」

這位女士肯定不知道首相的好心。你看,首相署文告不是說了嗎,首相不來,是給你們一個機會,好了斷恩仇。如他在場,有多不便!另外,這位女士也請為首相想想,像那天這樣的場面,他老人家來了,一個像樣的歡迎儀式都弄不出來,首相心裡必然難受,翁總更是無地自容。

更有難說出口的:首相到場不是等於為翁總祝福、加分嗎,那非他所願也。看他,308以來和首相同唱「改革」之歌,有時(像在巴生港口)唱得比首相還嘹亮,連本黨同志也看不順眼,多有投訴,說他無大無小,成何體統。

只此幾種,就足以讓我說:納吉不來是對的。

亚洲周刊:大馬華人推廣漢服運動

馬來西亞年輕華人推廣穿漢服運動,以讓華人了解華夏文化原貌。他們將漢服與電影《孔子》結合,提出「穿漢服看孔子」口號,並將進一步向社會推廣成人禮、祭禮、射禮、年節禮等中華傳統禮儀。

林友順

二十四卷十一期 (2010-03-21)

三月三日晚上,中國影片《孔子》登陸馬來西亞。在首映禮前,逾五十名身穿漢服的年輕人聚集在電影院,井然有序地列隊於孔子畫像前,舉行隆重的華夏禮儀,以華人祭拜祖先最隆重的禮節——三獻禮,祭祀孔子;許多圍觀的民眾也紛紛參與,以對孔子表示敬意。這批極力推廣漢服運動的年輕人提出了「穿漢服看孔子」口號,獲得不少民眾的回應,讓馬國漢服運動從幕後走向熒光幕前,糾正馬國華人社會對漢服及華夏禮儀長期來的誤解。

人們相信,這也是《孔子》在全球上映,唯一一個國家有組織性地把《孔子》與漢服運動掛鹇,這讓馬國華人多一個機會了解華夏文化的原貌,推使馬國華人回歸根本。當身著漢族禮服的祭祀官在祭祀文中念出:「我馬來西亞華人,源自何處?神州故土。我馬來西亞華人,來歸斯土,所攜者何?祖先牌位。所用者何?華夏文化……」圍觀者無不為其動容,同時也獲得出席三獻禮儀式的新聞、通信及文化部副部長王賽芝高度讚揚;她表示,身處西方流行文化無孔不入的年代,要弘揚傳統文化及現代藝術,不是一件輕鬆的工作,她對那麼多年輕人對華夏文化遺產的重視深表感動與鼓舞。

穿漢服看孔子活動發起人江志發表示,他們提出這項概念主要是要「緬懷先聖的努力,同時鼓勵馬國華人以更大的勇氣來讓華夏文明放射出更燦爛的光輝」。此次穿漢服看孔子活動也很難得的獲得有關戲院的支持,讓所有穿漢服者在當晚得以免費觀賞《孔子》。事實上,欲說服對漢服運動一無所知的戲院支持這項活動還不是那麼容易。

有關靈感其實是去年「華夏文化生活營」一名學員提出,建議學員集體穿漢服看電影,不過這項建議很快被營員拒絕,因擔心讓人們感覺嘩眾取寵,對推廣漢服運動沒有幫助,反而惹人非議,損害這項運動的聲譽。他們隨後調整概念,希望與本土賀歲電影《大日子》掛鹇,這符合運動的立場:傳統節日穿漢服上街,不過這項建議也因《大日子》的宣傳活動已經排滿,雙方無緣合作。他們就把合作目標轉到《孔子》。幾經困難,他們聯繫上《孔子》發片商負責人吳伊娃,然而,吳就與一般民眾一樣,看不出漢服和孔子有什麼關係,為何需要讓穿漢服者免費觀賞《孔子》。江志發必須大費唇舌,把穿漢服復興華夏文化與孔子當年提倡恢復古禮相等同,同時也為她鹇畫一幅圖像:百人穿著自備的漢服出席首映禮及示範華夏禮儀的美景,這將是一個省錢又能獲得良好宣傳的活動,終於打動了發片商,上演了這幕精采的穿漢服看電影的好戲。

春節辦漢服走秀活動

以江志發為首的漢服愛好者是在零七年開始在馬國推廣漢服運動,其核心主要來自他所領導的大城堡青年運動支會成員。這批平均年齡少過三十歲的年輕人本著對華夏文化的熱愛,很快的就行動起來,並且逐漸獲得其他地區年輕人的支持。零八年,他們主辦第一屆「華夏文化生活營」,邀請中國講師前來授課,讓學員深層掌握華夏文化。第一屆只有逾二十人參加,不過在零八年舉辦第二屆時,參與者人數增加至一百人,包括來自新加坡及中國的漢服愛好者。對華夏文化信心滿滿的漢服推動者目前正在籌備第三屆生活營,同時也在春節期間舉辦「漢服走秀」及在元宵節當天到著名的旅遊景點馬國佛光山東禪寺舉行的花燈會上向民眾示範及解說漢服。

從事電腦軟體業的江志發否認本身是形式主義者,他指出,世界各個民族,如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馬來人、印度人,甚至在中國的藏族、維吾爾族等都有本身的民族服裝,獨是漢族沒有民族服裝,這是不可思議的事。他說,許多人把目前流行的旗袍和長袍馬褂當作是華人服裝,那是不對的,因那是滿人的服裝,華人的真正傳統服裝是由黃帝垂棠而天下治就開始定型的。

年輕人比長者更易接受

他指出,「華夏復興,衣冠先行」;而《左傳》也為華夏寫下明確的定義:「禮儀之大故稱夏,服章之美謂之華」。他說:「今天的華人連華和夏的內容都沒有了,如何還有資格稱為華人?」他表示,推廣漢服運動及學禮儀事實上就是要找回失去的「華」與「夏」。他強調:「我們不能說只要會說華語、看得懂華文就是華人,就是傳承了中華文化,其餘的表像文明不重要。」他認為,若沒有復興文化,過後難保連文字、語言都丟失。江志發不僅是言論上的巨人,他也身體力行,成功說服太太鄭美蓉及家人讓他們舉行漢服婚禮,成為馬國第一對舉行漢服婚禮的夫婦,讓人們重溫遠古時代的場景。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參與漢服運動者絕大部分是年輕人,而向來重視傳統文化的年長者卻不見蹤影,漢服運動參與者許欣欣認為,那是因為年輕人比較敢嘗試新的事物,不會畏懼社會異樣的眼光。她表示,其父母雖然沒有參與漢服運動,不過卻是鼓勵她參與。

馬來亞大學中文系講師嚴家建認為,漢服運動很有意義,這也是華人的尋根運動,不過因馬國的國情,讓這項運動面對不少阻力。他指出,現代的男人已經很少蓄長髮,因此在穿漢服時除非帶冠,否則那會讓人感覺很不協調、不完整。他表示,雖然漢服在清朝後被邊緣化,可是清朝畢竟還是屬於中國歷史的延續,人們不能因此把清朝從歷史中切除。民俗研究者李永球也支持漢服運動,不過他認為,要多數人來穿漢服似乎不容易,因西裝還很適合當前的環境,若有關運動的重點放在傳統節日及祭祀儀式上,那是可行的。李永球也是華夏文化生活營的講師。

江志發承認,以馬國的氣候及當前的社會發展,要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穿漢服是不實際的,因此漢服推廣運動的目標是讓人們在傳統節日或進行祭祀儀式時才穿上漢服,以示對文化及祖先的尊敬及重視。他指出,人們在進行祭祀儀式時穿著簡服或西裝,這與中華文化格格不入,也是對先人的不敬。他也希望華人團體能夠回應號召,發動會員參與復興漢服運動,讓中華文化重新發亮。他指出,由於漢服運動的推廣只有三年的歷史,覆蓋率還不夠廣,而人們對漢服運動了解不夠,這造成他們在向企業界募款或尋求合作時面對一定的困難。他感到欣慰的是,經過三年的努力,目前已有一百五十人參與這些運動,他們自費從中國訂製漢服,為推廣漢服運動獻出一份力量。

江志發希望,在人們逐漸接受漢服運動及漢服婚禮後,他們將可以向社會推廣中華傳統禮儀,如成人禮、祭禮、射禮、年節禮(農曆新年、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以期將馬國打造成「禮儀之邦」,讓中華文化在海外發揚光大。正如中國傳統文化學者、中國儒教網站長王達三所言,回歸傳統,重穿民族傳統服裝,展現華人的從容自信,重建華人的禮儀系統,找回失落已久的中華文化精神,促進華人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這不是一件可有可無而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